查看原文
其他

美联航暴力事件后,我们为什么不能大方地谈谈种族歧视?

2017-04-12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1 一场霸权对普通人的暴力


这两天的一则大新闻,奇迹般地让大部分中国人和关系不太好的日、韩人,大部分中国人和美国人,甚至左右分裂的美国人都站在了同一阵线上,一切的起因都是——


美国联合航空的航班上,发生了一起乘客被暴力拖拽下机的事件。


根据这两天各方的最新报道和跟进,事情基本上可以还原为这个样子:


当地时间4月9日,美联航UA3411航班准备按计划从芝加哥飞往路易斯维尔。根据一名乘客的采访,登机前20分钟,航空公司通知乘客航班“超售”,开出400美元美联航代金券补偿的价码寻找自愿放弃飞行的乘客。


但是,并没有人响应,大家也都正常地陆续登机,乘客以为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登机完毕后,航空公司继续寻找志愿者,并把价码提高到了1000美元,但依然没有人愿意。于是他们随机挑选了4名乘客,要求他们下飞机。其中3名乘客照做了,但第4位乘客是一位称自己第二天有病人要看的医生,因此拒绝下机。


在网友上传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芝加哥航空部门的安保极其粗鲁地把这名乘客从座位上拖了出来——



据称,乘客在拖拽过程中头部磕到了扶手,血从他的口鼻中流出。视频中,他被安保拖在地上行进,似乎已经失去了意识。



后来,这名乘客又返回了机舱,在过道中惊慌地走来走去,看上去精神受了刺激——



并且扶着机舱门框喃喃自语:“我要回家……杀了我吧……”之类的句子,脸上的血迹还清晰可见。



最后,这名男子被担架抬下了飞机。


视频在网上被曝光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昨天一整天,我们都看到各方在猛烈谴责美联航竟然如此粗暴地践踏一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和一个人的基本人权,最初那份官方声明中轻描淡写的“重新安置乘客”(re-accommodate)更是被唾沫星子淹没得渣都不剩。


网友制作的美联航最新宣传语:如果我们怼不赢竞争对手,我们就怼顾客


过了一天,美联航CEO的最新道歉声明终于自打脸,承认航班其实并没有超售,而是有四位美联航的工作人员需要搭上这班飞机去路易斯维尔,所以要把四位买了票的乘客挤下去。


最初的回应:航班超售


最新声明:没有超售


无论那份99%的人从来不会看就点√的知情协议里怎样地写着航空公司有权在特殊情况时让乘客服从安排,这样粗鲁、暴力、不讲人情的对待方式,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美国时间4月11日,CEO也终于承受不住舆论的炮火,向被打乘客道歉并称,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



这次远在半个地球外的事件在中文互联网上掀起了格外大的波澜,不仅仅因为被暴力对待的人是位69岁的老人和医生——一个普遍受尊敬的职业,还因为他的亚洲面孔。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位乘客自称是华人,并在被要求离开飞机后抱怨,“他会被选中只因为他是华人”。



同胞+老人+医生这三个因素叠加起来,让国人产生更多的同理心和恻隐之心,萌发更充沛的正义感,再正常不过。


不过随后的报道出现了所谓的“反转”——媒体报道,这位David Tao医生其实是越南裔,并不是之前大家一直认为的美籍华人。(当然,他很有可能是在越南很常见的越南华人,并且可以看出他自己认同华裔身份)



同时媒体也挖掘出这位医生的“黑历史”——2004年曾因不当贩卖药品,遭多项重罪指控,并被吊销行医执照(于2015年恢复)。



可是这反转,根本算不上什么反转。大多数人是拎得清的——


无论David Dao是什么裔,他首先是一个人,不该承受这样的粗鲁对待;



无论他之前犯过什么错误,受到了怎样的惩罚,都不能构成他这次作为一个普通乘客被暴力对待的理由。



当鸡蛋碰上石头,当一个普通的消费者遇上被垄断和被工会“惯坏了”的大企业,当弱势的个体碰上一个习惯了霸权的体系……人往往会站在哪一方,不过是唇亡齿寒的人之常情啊。


2 为什么羞于谈种族歧视?


这次事件在国内还有一个瞩目的焦点:David Dao的华裔/越南裔/亚裔身份


事件从曝光到现在,“种族歧视”四个字就一直没离开国内的舆论中心。大家对于David Dao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受到种族歧视的观点非常分裂,也往往很激烈。


一部分人大声疾呼种族歧视对亚裔不公,怎么就那么巧挑选到亚裔乘客下飞机呢?怎么就那么巧是亚裔乘客被打了呢?换了其他在美国最受政治正确保护的少数族裔,你看警察还敢不敢动手?


另一部分人则主张这件事完全和种族不沾边:什么事都往种族上扯,出了事就觉得自己被歧视,是有多自轻自贱啊?



“难道要玻璃心到矫枉过正,让别人看见华裔/亚裔就觉得‘好好好你们会闹事儿,惹不起’,但心里怨恨,才高兴?”


“本身就是人权的问题,非要拿亚裔标签出来带节奏、混淆重点。”


也有人说,西方的主流媒体都没有拿种族问题来说事儿,国人却揪着大做文章。


的确,目前主流媒体中只能见到外媒报道中国网友反应时对一些质疑种族歧视的转述,西方主流媒体的着眼点主要还是霸权大企业对普通人的不公待遇。



但华裔脱口秀主持黄西认为,主流媒体的噤声恰恰很危险:他们甚至不承认这是对亚裔的歧视。而歧不歧视,只有靠当事群体自己说话,跟媒体是否发声定性无关。



而他认为这是种族歧视的观点,也基于David Dao自己心中已经产生了作为少数族裔被歧视的不适感。



那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去谈种族歧视这个维度呢?


首先,国内一些人为了发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夸大、造谣当然是不可取的。“人为挑出亚裔”、“四位下机乘客全是亚裔”这些说法基本可以判定为没有报道依据的捏造,对于讨论事实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一些疑点也确实是存在的。


在如何选取下机乘客这件事上,美联航发言人最初的回应是:没有回应。


后续的报道中,具体挑选的程序也是语焉不详:


发言人Hobart没有说明挑选是由计算机完成,还是人工选择,还是两者的结合。不过他称考虑的因素会包括下机者会在下一班航班前等候多久,以及倾向于不把家庭分开、不单独留下小孩。(译自《纽约时报》)


这样含糊的回应,并不够有力,也不能让人完全打消挑选是否公平的疑虑。


机场警察这样对待一个亚洲面孔的老人,也会让很多人怀疑这是不是和主流对亚裔有“软弱、不爱惹事、好欺负”等刻板印象有关。


国外其实同样有网友质疑事件中可能包含种族歧视


当疑点确实存在时,在合理范围内质疑、追问种族歧视存在的可能性,真的就是自我否定、自轻自贱吗?


对此太敏感的人,到底是在意别人有没有抓住事情本质,还是不愿承认其实亚洲面孔在西方世界就是弱势的存在、却硬要逞强安慰自己没事儿呢?


当然,当我们谈论种族歧视的时候,逻辑不应该是“因为他是亚裔,我也是亚洲人,所以我觉得他占理儿,我才要替他说话”;

而是当我们认清了这是霸权企业对普通人的侵犯后,为那个受害的同胞和族群中每一个人,去警惕种族歧视的恶意,去鞭策、预防未来更严重的种族歧视会因此滋生。


多一分理性的质疑,大概要好过一分鸵鸟式的逃避问题。


3 歧视究竟与你我何干?


既然牵扯到了受害者的亚裔身份,就不得不让人想到每次华裔在海外遇害、受歧视、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出现的声音:


人家都不是中国人了,美国人在美国被美国人打了(or法国人在法国被法国人杀了),跟你有什么关系?

那是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又不是中国人,你替他操什么心?


说这话的人可能忘了,关于种族的恶意只“看脸”——没人会先让你掏出护照,问问你是哪国人,再决定要不要歧视你。


拿种族划分人群是很过时的,可是即便在当下,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仍然是亚洲少数族裔的象征,在种族歧视面前往往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局面。


当年,在美亚裔就是通过一件“华裔被当成日裔而被打死”的悲剧,才第一次凝聚在一起。


1982年,正值美国底特律因汽车工业陷入低谷而反日情绪高涨。即将结婚的华人陈果仁到酒吧喝酒庆祝,被对面的白人汽车工人艾班斯父子当成了日本人。父子二人使用了大量侮辱性字眼嘲弄陈果仁,双方发生口角,进而发生打斗。


陈果仁和朋友离开酒吧后,艾班斯父子追上陈果仁,二人合力用棒球棍击打陈果仁头部。四天后,陈果仁不治身亡,婚礼不幸变成了葬礼。



令亚裔群体震惊的是,法官轻判了艾班斯父子——法庭认为适用控辩交易原则,即嫌疑人承认较轻罪行,检察机关即放弃对其较重罪行的指控。在地方检察官“无暇”出庭且并未请证人出庭的情况下,法官轻判白人父子过失杀人,缓期三年,罚款3780美元,当庭释放。这个判决,比驾车不慎撞死人的判决还轻。


在被问到为什么使用控辩交易时,法官很生气地说:“我一天要判五十件案子,一个月一百五十件,一年一千五百件,根本没有时间去调查。”


种族歧视很难拿出证据,却会给当事群体带来强烈的感觉。陈果仁的母亲说:“这是什么样的法律?这是什么样的公正?这件事发生只因为我儿子是华人。如果两个华人杀了一个白人的话,他们肯定会遭到监禁,甚至终身监禁。”


被激怒的亚裔终于意识到了这个群体“二等公民”的地位,第一次联合起来为推动亚裔权益走上街头,各个不同亚裔社区第一次形成了一致的声音。



但几十年后亚裔的海外生存状况又如何呢?人们常常误解亚裔是美国最成功的少数族裔,甚至被“褒扬”为闷声发大财的“模范少数族裔”,却不知道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为了遏制少数族裔争取自己的权益——


“模范少数族裔”这个说法由白人在民权运动高潮的1960年代提出,他们认为少数族裔争取平等权利是他们太贪婪,因为亚裔从没说要争取什么,好像也过得很好。最早提出“模范少数族裔”概念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写道,“在有人提出花上千亿帮助黑鬼和其他少数族裔的今天,这个国家的30万华裔却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努力,跑到了前面。”


二十年后,当亚裔收入开始超过白人收入,主流媒体又改变了论调。《财富》杂志1982年的一篇文章写道,“(亚裔的)高收入比他们实际应得的要多。”


而今天,职场的隐形天花板,对亚洲人只会死读书的偏见,对亚洲男人没有性吸引力的嘲讽,都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奥斯卡颁奖礼公然嘲弄亚洲小孩,也至今没有一个得体的回应。


读一读知乎上关于“你在国外受到哪些歧视”的帖子,那些就存在于海外中国人身边的没来由的辱骂、蔑称和霸凌,更加触目惊心。


如果认为这只是生活在海外的人才会有的麻烦,那未免太小看这个世界的流动性。


谁能保证自己或在乎的人永远不会踏出国门?永远不会搭乘一架美联航的飞机?永远生活在一个同质化的社会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果为了一个“我们不玻璃心”的“好名声”就全盘无视那些深埋的种族问题隐忧,连合理的谈论也避之不及,未免也是一种偏激。究竟谁会来嘉奖这样的妄自菲薄?


还是那句话——人看到鸡蛋碰石头的时候,心态总是相似的。正如愤怒不已的美国人为David Dao发声,是因为他们惧怕这样的“恃强凌弱”的事件会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我们大大方方地、在合理范围内去追问这中间有关种族的疑点,去警惕这件恶性事件后续不要继续伤害亚裔本就脆弱的权益,又何尝不是在帮鸡蛋对抗这个满是硬石的不友好世界呢?



看天下379期互动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辱母杀人 | 西安地铁 | 北京房价 | 女生卖卵

蓝可儿案 | 网红达康 | 金像影帝 | 人艺五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